工作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资讯
 
我市举办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0-09-29 15:15 信息来源: 威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字号:[ ]


9月29日上午9:30,市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张华芹介绍了威海市今年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项整治有关情况。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实现苗头风险“早发现”

注重源头把控。联合行政审批等部门加强企业注册程序设计,规范涉金融机构审批设立。前三季度全市设立类金融企业15家,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发挥技术优势。联合市公安局、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运用反洗钱系统加强对非法集资可疑资金监测的通知》,及时推送监测26家风险机构资金账户信息。打好“人民战争”。积极组织开展非法集资零发案社区(村居)创建活动,广泛动员全市6000余名网格员以及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力量参与监测预警。前移防控关口。积极发挥专业第三方律师“防非吹哨人”作用,在全省创新开通并广泛推广“个人投资理财风险咨询公益服务热线”。用好举报奖励政策。修订非法集资案件举报奖励办法,创新实物奖励+现金奖励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举报积极性,及时发现掌握涉嫌非法集资问题线索,切实做到“打早打小”。

加强行政监管措施 推进排查整治“早发力”

紧盯投资理财类企业以及私募基金等重点行业领域,今年来,全面检查投资理财、投资咨询、私募基金类企业1050家次。区分失联、空壳、社保税收异常、非法经营等情形,综合采取信用分级、市场监管、税务监管、刑事打击等措施进行分类处置。强化行为监管,建立常态化警示教育和行政排查处置机制,今年来,全市累计发布养老、房地产、预付卡、私募基金、虚拟货币、社保代缴等领域风险提示11次。全市民政、商务、住建、农业农村等10余个重点行业主监管部门排查各自领域机构共计4180家次,纳入风险动态管理台账企业60余家。以“贷款”“理财”类广告为排查重点,全面加强非法金融广告清理整顿。积极利用多种手段,对全市14家电视、广播、报纸,10家互联网网站、移动APP广告企业主等进行大密度排查、常态化监测,有效阻断了非法金融广告传播链条。开展金融放贷问题治理。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线索,及时移送公安机关涉嫌非法放贷线索3条。联合不动产登记中心调取2015年来全市民间借贷类抵押登记权人信息9800余条,梳理重点人员400余人,会同公安、法院部门核对发现疑似非法放贷行为主体及有犯罪记录人员21人,及时列入重点深挖整治对象。

坚持分类施策处置 推动陈案积案“早化解”

陈案出清进入快车道。深入开展陈案处置攻坚战役,圆满完成“e租宝”案涉我市8200余人首批资金清退工作。截至目前,全市陈案积案(全省统计口径为截至2017年底案件)压降率达72.7%,位居全省第5。坚持“一企一策”,存量风险快速释放。在国家明确P2P机构“能退尽退、应关尽关”的工作基调下,坚持“依法化解存量、严格遏制增量”原则,督导相关区市稳妥完成本地法人P2P机构风险出清任务。坚持行政监管与刑事打击相结合,聚力围剿萌芽风险,持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指导经区通过公安立案、边控负责人、第三方审计等手段有效处置1家重点机构非法金融风险,督导清退全部存量资金1.8亿元,涉及2100余人。此外,联合公安机关打早打小,成功打击电子商务平台、P2P、农业等领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6起,挽回群众经济损失近1亿元。

筑牢全方位宣传阵地 实现非法金融“早预防”

创新宣传方式,实施特色宣传。积极构建“红色防线”,在全省创新开展“防范金融诈骗——党员在行动”专题活动600余场。积极组织银行、保险机构发挥好营业网点“最后一道防线”,在群众办理业务过程中及时警示群众谨慎汇款。聚焦重点人群,实施精准宣传。针对老年人、农民、退休人员等群体,采用以案说法等方式进行案例警示性宣传;针对中年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群体,重点揭露非法集资新型犯罪手法,开展提醒启发性宣传;针对年轻人、大学生等群体,创作“短小精”微视频、微动画、微课件,进行科普专业性教育。巩固基层、媒体、行业三个宣传阵地,积极发动基层网格员等开展线下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作用,积极拓展微信、抖音等移动网络,广泛推广“防非知识VR展馆”微信程序,创新搭建“移动随身小课堂”,充分依托公安机关“5.15打击经济犯罪宣传日”、银保监分局“金融知识万里行”以及各行业部门特色宣传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同向聚力、精准聚焦的宣传格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